点赞

作者:宁琦琦 时间:2021-06-29 点击数:

 

点赞!作风“逆袭”催生发展“聚变”
——基础实验与工程实践中心调研见闻

 

“中心发展势头越来越好,我们老同志的价值也得到更好的发挥,都想着退休前多出份力!”

“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一直在加班,指导学生准备国赛,虽然没有休假,但很有成就感!”

一位是50多岁的车工“老司机”,一位是刚过26岁的数控技师“帅小伙”,谈到对基础实验与工程实践中心近年来的发展变化,都满口称赞,人心向上而且干劲十足。

作风“逆袭”,从负能量“抱团”到正能量“刷屏”

基础实验与工程实践中心,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师生习惯简称为“实训中心”,对它的印象,大部分人只停留在“金工实习”。过去,这里大多是工勤出身且上了年纪的老员工,文化程度不高,酗酒、打架、抬杠起哄等现象时有发生。

长期以来,不少老员工对自己的身份定位存在“误区”,认为自己只是名“师傅”,可有可无,自暴自弃。“以前给人的感觉就是负能量‘抱团’,一些同志不理解学校或部门政策就集体起哄,有时我们想树个正面典型改善风气,却被无情‘打压’。”领导班子对此十分头痛。

如何提升他们的身份认同?“首先在称呼上要转变,既然在大学指导学生实训,就是老师。”每次与老员工见面或谈心,中心主任杨洋都以“老师”相称,让他们感受到为人师表的尊重与责任。同时为适应数控加工等非传统工种的教学改革要求,领导班子经过与一些老员工充分沟通,根据他们各自所长,重新调配新的岗位,让二线变为一线,依然能继续发光发热。

有的擅长管理,就让他专门负责组织临时工干活;有的身体不好,就换岗到保障物管;老徐腰痛已有多年,不能在车间久站,于是便安排专门负责中心数百台电脑的日常维修,可以坐着干活……“以前电脑坏了,一般就直接报废或大量请人维护,自从老徐上岗后,一些有点用的边角硬件东拼西凑、细心修缮,又能运行起来。”杨洋认为,岗位合理调配后,老同志普遍觉得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重新找到了自身价值和归属感,也更愿意为中心发展着想,主动作为。

据了解,中心秉持“尊重老年、依靠中年、扶持青年”的思政工作思路,每年年底都要开3次会——职工代表会、老同志座谈会和青年座谈会,倾听大家的真实诉求。学校出台的一些重大政策,领导班子会第一时间点对点地进行宣讲,尽最大努力消除误解、凝聚共识。自2015年成立以来,中心的风气一年一个面貌,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越来越好。

“现在微信群里分享一条好人好事,齐刷刷一片点赞。”从负能量“抱团”到正能量“刷屏”,这种风气大逆转让中心直属党支部书记万长标颇为感慨。该支部已连续八周包揽全校“学习强国”平台学习排名第一,“支部会给每个月学习积分前3名的党员奖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大家的学习热度持续不减”。

党建新气象也体现在对口扶贫上。去年暑假,中心给学校定点帮扶的万载县军屯村贫困户专门定制了一批烟花捆扎夹具,促使代工效率成倍增加,劳动强度也减轻了不少。作为南昌市科普基地,中心还将3D打印机、激光雕刻搬到军屯村小学,让农村的孩子们现场感受先进科技的魅力。“下次去时,我们想安排中心的技术人员帮助贫困户改造配电箱,确保用电安全。”万长标说,依托中心新建成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面向全校开放的讨论式、立体化、活泼生动的虚拟党建中心也正在积极筹划中。

聚焦动手实践,从地理边缘走向教学中心

位于学校南区东门角的实训中心,如同所处的地理位置,政策上很容易就被边缘化。实际上,基础实验与工程实践对工科院校而言极为重要,是人才培养的一项中心环节。“在这里,课本的理论能得到印证,你的创意能从蓝图转变成实物,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匠精神最好的实践平台。”杨洋对中心的发展定位有着清醒的认识。

人心齐,泰山移。乘着学校近年来事业大发展的势头,中心上下拧成一股绳,以更加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大踏步地从地理边缘走向教学中心,服务学生动手实践、创新创造,培育大国工匠精神。

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作为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A类赛事,已举办6届,我校近两届均获省赛总分第二,且每届都代表江西参加国赛。成绩的背后,凝结着一个个假期里,中心指导老师牺牲休息时间倾注的汗水与心血。

毕业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高上森,是一名出色的青年数控铣技师。2017年9月李克强总理考察该校时,他曾担任现场学生讲解员。高上森求学时就喜欢动手加工,拥有丰富的参赛经验。来交大工作一年多,除了完成日常实践教学任务,他和其他几位青年老师经常主动放弃假期,指导学生备赛。“学生平时要上课,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由于有过来人的亲身经历,对比赛流程、常见问题等非常熟悉,所以指导学生也特别顺手。”

利用节假日、周末等非工作日时间,面向全校学生开展3D打印机、数控机床、PLC、建模软件等免费技能培训,全年累计超四万多人时数,相当于中心全年计划教学总量的1/9;在全校招募并精选6支来自土建、运输、艺术等学院的造物团队入驻首批司创工坊,给予设备、技术及工艺的支持,艺术生DIY竹箫、皮包不再是梦想;依托智能制造系统成立机械创新协会,指导机类或电类的学生进行自动化装备设计,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

“从设计到加工都是自己动手完成,学生特别有成就感,大家的呼声很高。”万长标表示,等31号基础实验楼交付使用后,类似司创工坊、机械创新协会等开放实践的规模还将扩大。

求新求变,紧跟新时代发展浪潮

作风转变催生发展“聚变”,不仅体现在担当奉献的实干上,也体现在破解难题的求新求变中,敢于突破、敢为人先、敢闯新路。

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技师的综合能力要求,针对45岁以下的青年实训指导老师,中心倡导“一专多能”“技多不压身”,规定每人自主申报至少2项工种,鼓励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在互相学习中掌握新技能,建立新友谊。目前已完成18人次“一专多能”培训,并对已具备“一专多能”的部分教师实行轮岗,在新课时点上享受加系数“福利”。

“如果自己会动手做,却表达不出来,怎么去教学生呢?”在与万长标的交谈中,对“双师型”人才需求的迫切溢于言表。中心通过以讲促教、以炼促教、以学促教、以赛促教等多种形式,鼓励青年老师“两条腿”走路,不能仅局限于技师,还要努力朝着实验、甚至教师系列发展。

“我们这条智能化柔性制造线,是响应《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让大家体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浪潮……”向学生介绍起最新建成的省内高校首个先进智能制造实训系统时,30多岁的杨世德思路清晰,深入浅出、绘声绘色。2015年前他还只在车间开机床,而今已是中心能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智能制造系统建设方案很多内容是由他起草的。

近年来杨世德的快速成长,得益于中心推出的一条新政策——推荐优秀的青年骨干到校内科研团队锻炼。前年他走进机电学院轨道装备与技术研究所,融入科研团队一起做课题、出专利、写文章。科研团队有新点子,他可以帮助画图纸、改工艺,变成实物。现在杨世德已是团队不可或缺的重要骨干,研究所服务行业的横向课题也一个接一个,都很接地气。团队项目“基于4G网络和云数据的工程机械状态远程网络监测系统开发”还荣获中铁七局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这种方式即使中心老师得到历练,又能实实在在地为研究所提供服务,架起了双方互通合作的桥梁。”据杨洋介绍,中心在服务好本科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地为校内外单位部门和个人提供工艺和制作支持,每年大大小小成品或试件达上百件。他现场展示了一张同件试块校内外加工效果对比图,明显能看出中心加工要精细得多,“先是找外面的做不满意,才找到我们。这不是技术水平的问题,而是责任心,我们就是要发挥最大能力做到精益求精”。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老中青、传帮带,齐努力、谋发展。基础实验与工程实践中心正以更讲担当、更求创新、更重细节的工作作风,朝着“建成吸引师生动手实践、创新创造的集聚中心,始终走在省内、行业高校前列”的发展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港东大街8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