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与劳动教育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561190701)

作者:黄薇 时间:2023-05-10 点击数:

 

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英文名称

Engineering Training and labor education 

学时/学分

2/2.0

开课学院

基础实验与工程实践中心

课程属性

必修

选修

考试

考查

公共基础课

工程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实践环节

 

 

 

 

 

 

适用专业

机械设计、机械电子、车辆工程、车辆工程(中外合作办学)、智能制造工程

先修课程

工程制图基础

后续课程

工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大纲撰写
与审定

撰写人

审核人

审定人

修订时间

徐彭飞 何依云

黄薇

张馨

20214

二、课程简介

《工程训练与劳动教育Ⅰ》是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通过本课程,使学生熟悉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掌握金属加工的主要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熟悉各种设备和工具的安全操作使用方法,了解新工艺和新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使用,掌握对简单零件冷热加工方法选择和工艺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图纸、加工符号及了解技术条件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培养经济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作风;强调专业技能的实践和运用,重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工程能力素养,在教学中浸润思政内涵,逐步形成大思政格局,实现专业课思政育人。

三、课程目标

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目标 2:能够在安全、环境、法律等现实的约束下,结合生产实际及创新设计,初步建立质量与效益、安全与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现代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增强学生学习互动性,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能。  

目标 3:熟知机械制造工艺的方法和过程,建立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概念,培养学生认识图纸、加工符号及工艺分析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持强度)

课程目标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注】H—强支撑关系   M—中等支撑关系   L—低支撑关系

五、教学内容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学时分配

课程
目标

1

工程认知及安全教育

1.科普例如“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60万螺丝零失误”、“我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8万里高铁轨道‘天衣无缝’”等大国工匠的事迹,传播“工匠精神”;

2.绍工程训练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对高技术人才的渴求;

3.介绍课程内容、要求及考核方式;

4.强调劳动纪律及安全教育。

0.5(天)

目标3

2

铸工

1.基本知识

(1)了解铸工安全技术;

(2)了解铸造的基本定义和分类,型砂的成分、基本特性,浇注系统的组成部分及作用,砂型铸造的工艺过程,详细讲解使用到的各种工具和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铸造工艺方法的优势,建立起成本控制的概念;

(3)分析国内外趋势,介绍常见的铸造缺陷及原因分析等,引入历史经典案例,渗透文化自信;

(4)了解砂型铸造工艺的主要内容,熟悉铸件分型面

的选择,掌握两箱造型(整模、分模、挖砂等)的特

点和应用。

2.基本技能

(1)掌握分模造型的操作过程,型芯的概念和技术要求;

(2)掌握砂型铸造中各工具的使用方法;

(3)能独立完成简单铸件的两箱手工造型。

1(天)

目标1-3

3

锻压、冲压

1.基本知识

(1)了解锻压、冲压的安全技术;

(2)了解锻压、冲压技术在生活和工业方面的应用,知道虽然是第一次实习锻压、冲压,但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它的产品,建立起“认识到实践”的桥梁,介绍制造强国的发展战略以及工匠精神的缺失、技术荒等问题;

(3)了解锻压生产工艺过程特点和应用,了解冲模的结构及冲压基本工序。

2.基本技能

(1)掌握锻压、冲压各工具的使用方法;

(2)能独立完成工件的加工并达到图纸要求的精度,感受工件“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精度要求,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1(天)

目标1-3

4

普通焊接

1.基本知识

(1)了解焊接安全技术,了解国家标准在焊接质量检测、安全防护、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

(2)了解手弧焊机的种类、性能特点、应用范围及所用焊机的使用方法;

(3)介绍我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8万里高铁轨道‘天衣无缝’”的事迹,强调焊接技术的重要性,要求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秉持专注、严谨的态度;

(4)了解手工电弧焊的具体加工工艺,电焊条的组成和作用、结构钢焊条的牌号及含义;

(5)了解手弧焊接工艺参数。

2.基本技能

(1)能规范操作焊机,准确调整焊机的各参数,正确的更换焊条等;

(2)能规范地将两块45#钢块焊接在一起并焊缝达到指导老师的要求。

1(天)

目标1-3

5

热处理

1.基本知识

(1)了解热处理的安全技术;

(2)了解热处理的工艺过程及技术;

(3)了解材料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热处理对材料性能的改变的重要性,从我国古代武器的制造到如今航空航天等领域对热处理的应用了解热处理的重要性;

(4)了解常用钢铁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特点及选用;

(5)了解钢的常用热处理方法。

2.基本技能

(1)掌握电热炉的正确操作方法;

(2)能使用硬度计测量工件硬度。

0.5(天)

目标1-3

6

钳工

1.基本知识

(1)了解了解钳工的安全技术;

(2)了解钳工工作在机械制造和维修中的作用;

(3)思考数控时代钳工存在的意义;

(4)了解如方文墨、夏立、耿家盛等大国工匠,从他们身上学习“精益求精”、“对产品负责”的精神;

(5)了解锉削、锯削、钻孔等基本操作;了解划线、攻螺纹、扩孔和铰孔的方法。

2.基本技能

(1)掌握量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2)掌握通过锯、锉、钻孔、攻螺纹等规范操作加工出工件,并达到尺寸要求。

1.5(天)

目标1-3

7

车工

1.基本知识

(1)了解车床安全操作要点;

(2)了解车削加工的加工原理;

(3)了解卧式车床的各个组成部分、传动方式和用途;

(4)了解车床主要附件的大致结构和用途;

(5)了解常用的量具及其使用方法;

(6)掌握车外圆、车端面,了解切槽、切断和锥面的

车削特点;

(7)了解大国工匠董日中的事迹,体会“高标准”、“严要求”的工匠精神。

2.基本技能

(1)能根据工件图纸合理安排工件的加工工艺;

(2)掌握游标卡尺等量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3)能独立加工出工件并使各尺寸达到要求。

1.5(天)

目标1-3

8

铣工

1.基本知识

(1)掌握铣削加工的基本方法,熟悉附件的大致结构和使用方法;

(2)了解铣削的运动及铣削用量;

(3)熟悉并严格遵守铣床安全操作规程;

(4)了解长征七号火箭部件“加速度计”制造者,航天科技集团铣工--李峰的事迹,速度不来自表面的急促紧迫,而源于每一个工作行为的准确有效,精益求精是一种信仰。

2.基本技能

(1)掌握铣刀的安装和使用;

(2)初步掌握铣床的操作方法;

(3)掌握工件的安装方法;

(4)能独立操作立铣加工平面。

1(天)

目标1-3

9

磨工

1.基本知识

(1)了解磨削加工的基本知识;

(2)了解磨床的组成、运动和用途;

(3)了解磨削的加工方法;

(4)了解磨削所能达到的尺寸精度和粗糙度 Ra 值的范围及其测量方法,磨床可以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精度,大国工匠李淑团使用它所能达到的精度为万分之三毫米至万分之五毫米之间。从事迹中学习脚踏实地,把每一项岗位技能练好的劳动态度。

2.基本技能

(1)掌握平面磨床的操作。

(2)掌握外圆磨床的操作。

0.5(天)

目标1-3

10

测量

1.基本知识

(1) 了解测量的原理、意义;

(2) 了解常用量具的使用及其读数方法;

(3) 掌握零件基本尺寸检测;普通螺纹尺寸检测;齿轮尺寸检测。

2.基本技能

(1) 掌握常用量具的使用;

(2) 掌握常见零件尺寸测量。

0.5(天)

目标1-3

11

机构

1.基本知识

(1)加强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了解其运动特性,为机构创新打好基础;

(2)认识各种机构,增强学生对机构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从鲁班造车故事着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2.基本技能

(1)掌握运动副的连接和自由度的计算;

(2)设计机构运动,并按机构简图进行组合。

0.5(天)

目标1-3

12

拆装

1.基本知识

(1)掌握机械拆装安全知识、安全操作规程;

(2)能读懂零件装配图纸、能正确装配零部件;

(3)能读懂部件的装配图、机械传动系统图(如带传动、齿轮传动);

(4)自然引入各种工程事故案例:例如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事故、丰田召回门(都是因为小零件的失误而造成的重大工程事故),用以说明“基础不劳,地动山摇”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职业操守和责任意识。

2.基本技能

(1)能正确使用拆装工具、能正确使用常用工具;

(2)能正确装配传动部件。

0.5(天)

目标1-3

13

劳动教育

1、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1.1如何学习和进行劳动教育?

1.2我校劳动教育和"劳动教育月”将怎样开展?

2、劳动与人生

2.1认识劳动

2.2劳动的本质、分类及作用

2.3理解劳动与职业发展

3、劳动的思想

3.1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

3.2马列经典中的劳动观

3.3新时代的劳动观

4、劳动文化与伦理

4.1劳动文化的基本内涵

4.2劳动伦理的概念与特征

4.3劳动伦理的当代形态

5、劳动与经济

5.1生活中的劳动与经济

5.2劳动经济的学科特点

5.3劳动力、人力资本

5.4劳动力供给

5.5劳动力需求

5.6失业

5.7工资与收入分配

6、劳动与法律

6.1劳动与法律

6.2劳动与就业促进法

6.3劳动与劳动基准法

6.4劳动与劳动合同法

6.5劳动与集体合同法

6.6劳动与劳动争议处理法

6.7劳动与社会保险法

7、劳动与社会

7.1劳动者社会化

7.2职业与社会分工

7.3职业地位与职业声望

7.4职业流动

7.5劳动组织

7.6劳动制度

8、劳动与工会

8.1工会的产生与发展

8.2工会的性质与职能

8.3工会的组织类型

8.4工会的理论模式

9、劳动与心理

9.1劳动心理的基本规律

9.2劳动中的生物节律

9.3劳动与气质类型的匹配

9.4劳动效率与心理效应

9.5劳动中的压力管理

9.6劳动者的心理健康

10、劳动与劳动关系

10.1认识劳动关系

10.2劳动与劳动关系

10.3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

10.4学习劳动关系的必要性

10.5中国特色劳动关系治理的根本原则

10.6中国特色劳动关系治理的基本主体

10.7中国特色劳动关系治理的法律规范

10.8中国特色劳动关系治理的制度机制

10.9中国特色劳动关系管理的基石

10.10中国特色劳动关系管理的整体原则

10.11中国特色劳动关系管理的重要实践

11、劳动与管理

11.1 劳动与管理

11.2劳动与组织文化管理

11.3 劳动与I作效率管理

11.4劳动与激励管理

12、劳动与社会保障

12.1劳动与社会保障

12.2劳动与养老保险

12.3劳动与医疗保险

12.4劳动与生育、工伤、失业保险

13、劳动与安全

13.1安全与危险

13.2常用劳动安全法律

13.3劳动安全与职业健康一事故类型

13.4劳动安全与职业健康职业健康

13.5安全与应急逃生

13.6劳动安全事故责任

14、劳动的未来

14.1“全球化4.0"到底是什么?

14.2未来与劳动

14.3组织新特征

14.4劳动世界的新"劳动者”

14.5人类劳动新特征

14.6未来劳动世界的职业变动预测

14.7新素质体系

14.8新劳动者素质获取路径

15、劳动与创新创业

15.1就业创业与劳动教育的内涵

15.2就业创业与劳动教育

15.3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就业创业的积极性

16、劳动与教育

16.1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16.2教育随人类生产劳动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16.3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劳动教育

17、劳动教育与高素质劳动者培养

17.1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者素质

17.2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17.3劳动教育与高素质劳动者培养

16(学时)

目标1-3

 

 

六、课程目标达成途径及评价依据

(一)达成途径及评价依据

课程目标

达成途径

评价依据(依据分值/依据权重)

实习表现

操作技能

实习报告

劳动教育

目标1

授课、操作、劳动教育

40/20%

30/50%

 

50/30%

目标2

授课、操作、实习报告、劳动教育

30/20%

30/20%

40/30%

50/30%

目标3

授课、操作、实习报告

30/20%

40/50%

60/30%

 

课程总目标

100/20%

100/40%

100/20%

100/20%

【注】 “实习表现”采取定量与定性评定,正常表现为 80 分,在此基础上按 5 分一档进行加减,最高 100 分,最低 0 分。加分项包括组织纪律好、实习小组长、实作认真、积极交流、正面印象深刻等;减分项包括、态度不端正、实习纪律涣散、抄袭报告、无故旷工、早退、迟到、负面印象深刻(如上课时玩手机或睡觉等)

目标达成度计算公式:

 

 

七、参考资料(含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材、课程、参考资料、网上资源等)

(一)教材

[1] 自编. 工程训练与劳动教育指导书[M].

(二)主要教学参考书

[1] 金禧德. 金工实习(第四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08

[2] 萧泽新. 金工实习教材[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0.

八、课程目标评价标准

课程目标

评价标准

90-100

75-89

60-74

0-59

/及格

不及格

1.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团队合作在工程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团队合作在工程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具有较积极的劳动态度、较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基础劳动技能。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团队合作重要性的理解不够深刻,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具有一定劳动态度、较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部分劳动技能。

未能很好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对团队合作重要性的理解不够,团队协作意识较差。劳动态度较为消极。

2.能够在安全、环境、法律等现实的约束下,结合生产实际及创新设计,初步建立质量与效益、安全与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现代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增强学生学习互动性,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能。

在实际操作和工艺分析时能够考虑安全、环境、法律等约束,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工程素养高,安全责任意识强,具有正确的工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实际操作和工艺分析时能够考虑安全、环境、法律等约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工程素养较高。安全责任意识较强,具有较正确的工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实际操作和工艺分析时能够适当考虑安全、环境、法律等约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具有一定的工程素养。具有安全责任意识,具有相对正确的工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实际操作和工艺分析时未能考虑安全、环境、法律等约束,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工程素养较差。安全责任意识薄弱,

3. 熟知机械制造工艺的方法和过程,建立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概念,培养学生认识图纸、加工符号及工艺分析的能力。

熟知机械制造工艺的方法和过程,能够熟练运用图纸和加工符号进行工艺分析。

 

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方法和过程,能够运用图纸和加工符号进行工艺分析。

 

基本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方法和过程,能够运用图纸和加工符号进行简单的工艺分析。

 

对机械制造工艺的方法和过程不熟悉,不能运用图纸和加工符号进行简单的工艺分析。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港东大街808号